2023年12月7日星期四

C觀點 [施永青] 2023 12 07


社會主義還需要金融市場?


內地有些左翼的政治經濟學者,經常在互聯網上發表一些批判金融業的社會功能的文章。他們覺得金融業是虛的,製造業才是實的,中國應該棄虛務實,才能令經濟健康地持續發展。又認為中國不應


該走美國的道路,把金融業發展至尾大不掉,而實體經濟卻愈來愈空心化,以致國民與國家的日常所需大部分要從外地輸入,國家的安全性缺乏保障。


他們還批評金融業是資本擁有者剝削勞動人民的工具,令他們不勞而獲,不用從事實際生產,也可以賺到巨額財富。因此,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制約金融業的發展,不容中國勞動人民大規模地受到金融業的剝削。


這批左翼政治經濟學者認為,在社會主義國家,資本應大部分集中掌握在國家手裏,由國家按社會的利益,有計劃地進行統一分配,這樣才能減少浪費與避免中間剝削,以讓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,可以更多地返回勞動人民手裏。


現實是,把資金集中起來,由國家統一分配,並不如理想中那麼有效,在改革開放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,可是經常導致資源錯配,造成浪費;有時還惹來更大的風險,為經濟增長帶來很多拖累。直到資本市場也引入市場機制後,資金運用的效益才獲得明顯改善。




本來,有了大數據與電腦的高速運算能力之後,國家層面的統一調配資源能力應可提升。然而,中國政府的權力高度集中,從上而下的指揮能力雖然很強,但從下而上的反映實況能力卻受到一定限制。如是,即使再英明的領導,亦會因不了解實情而作錯決定。


改革開放後,國家把權力下放,讓企業透過自己的競爭力在資本市場尋覓資金。這樣做好像削弱了國家的權力,卻分散了風險,並可以透過競爭,讓資源落入最有需要的人的手裏。相反,若由個別官員集中掌握分配權的話,出現貪腐的機會可能更高。




其實,中國走的根本不是傳統社會主義道路,民企的佔比已不低於國企;而國企亦是一樣行股份制,一樣是獨立營運,需要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。如果中國的銀行與資本市場,對民企與國企都一視同仁,資金運用的效率一定可以進一步提高。


中國人民有良好的儲蓄習慣,民間手上的資金很多,中國需要有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,以疏導民間的資金重返實體經濟。只是中國民間的資金出路不多,而銀行的存款利息又是由政府統一制訂,吸引力很低,以致有些人把現金放在家裏也懶得存入銀行。此之所以,中國應把金融市場發展得多姿多彩一些,而不是制約得更嚴謹,那民間資金才可以對經濟發揮更積極的支持作用。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