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明生物,瀉完之後會舒服
近期股市疲不能興,但個別股票的消息卻不絕於耳。早前我想品評一下個別受惠於刺激經濟措施的基建股,但考慮到這類公司的股價短期內也不會有太大起色,我最後決定暫時不作推介。
今個星期想和大家品評的中資股,就是這個星期股價吃了「瀉藥」的藍籌股藥明生物(02269)(下稱藥明)。周一(4日)當日,藥明股價急跌兩成四之後,公司主動要求停牌。以一隻藍籌股來說,這個跌幅都不可謂不小。但周二(5日)復牌之後,股價再跌一成。然後這兩天才稍為喘定,昨日(7日)收報29.95元,但仍比上周五下跌三成二。
有點諷刺的是,本周一藥明股價大跌當日,同系的藥明康德(02359)剛好躋身藍籌股行列,結果受到藥明的影響,藥明康德首日染藍就要跟隨藥明大跌近一成!
藥明股價之所以在本周一像吃了瀉藥一樣大跌,是由於該公司更新了今年的業務指引。根據該公司在網站上載的最新業務營運資料簡報顯示,預料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經營最具挑戰,因為生物技術融資放緩,預期行業未來兩年收入只會錄得單位數增長。
外電引述一位有份出席藥明電話會議人士提供的錄音,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智勝在會上表示,預期今年經調整淨利潤可能有單位數的下滑,他又形容,「今年是藥明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年,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寒冬」。
就是以上的一些最新業務變化,令到投資者大舉拋售藥明股票。
*藥明是藥廠的藥廠*
說到這裏,我想簡單交代一下藥明的業務。我曾經形容,藥明是新一代的「藥神」!何以見得?無他,因為她是藥廠的藥廠,即是說,藥廠就是藥明的客戶,這些藥廠主要從事生物製劑的研發和生產。
如果用製造業常用的詞彙來解說就更易明,藥明就是藥廠的代工(OEM/ODM,即原廠設備代工或原廠設計代工),但她的研發能力和水平,當然比起工業層面的OEM/ODM高很多。
一種藥物由研發、臨床試驗到推出市場,沒有十年八載也不能成事。但如果藥廠把這個研發工序外判給一些專業公司,就可以節省研發開支,以及減少失敗時的損失。
根據藥明的年報資料,一種藥物由最初發現到成功商業化生產,涵蓋五個階段,歷時約10至12年。首先,在藥物發現的首兩年,她們的服務收益約為150萬至250萬美元。
到下一階段的臨床前開發,大約歷時一至兩年,這個階段的收益大約為500萬至800萬美元;接下來就是早期臨床開發(第一和第二期),歷時約三年,這個階段的收益為400萬至600萬美元;再之後就是臨床後期開發(第三期),這個階段耗時最長,大約三至五年,但這階段的收益會增至2000萬至5000萬美元。
而到了最後一步,就是商業化生產,每年收益可進一步增至5000萬至1億美元(一般可以收取五至十年,或專利權結束為止)。
明顯地,不是每個開發項目最後都能成功投產。以藥明為例,2023年上半年,她的臨床前開發項目共286個,早期臨床開發項目269個,後期臨床開發項目44個,正在商業化生產的項目只有22個。
去年底,藥明把今年新增項目的目標定為120個,但受到生物製藥行業處於低潮,加上融資放緩的影響,新增項目顯著減少。現時估計,今年比去年會減少40個新項目(去年新增136個,今年上半年增加87個,意味下半年的經營環境甚差)。
*股價年初至今跌五成*
以此計算,藥明今年的收入將減少約3億美元(以最高收益計,即40x800萬美元)。但3億美元的收入也不算太大,因為去年藥明的收入高達152億元人民幣,約等於21億美元,即佔收入一成半左右。
至於商業化項目方面,由於監管機構審批滯後,三個來自大藥廠的重磅藥延期,大約影響1億美元的收入。由於這部分的利潤最高,如果稍後能夠通過監管,盈利可以明顯改善。另外,藥明指出,2024年下半年行業可以逐步回暖,而2025年及以後,更有望強勁增長。
我同意,藥明在經營上的困難會影響今年業績,但須明白這只是行業問題,而且醫藥行業的景氣屬周期循環,當藥明股價大瀉之後,是絕對值得留意,在低位吸納也比較舒服呢!
如果從年初計,藥明股價已經下跌五成,預期市盈率回落至26倍左右,只要盈利改善,股價絕對有機會大幅反彈。
我明白,買藥明仍然要面對很多風險,對外是美國的制裁風險,對內是主要股東的減持。因此,我認為,藥明較適宜作中短線操作(一般投資者不會明白生物製藥行業的周期,所以不宜太長線),我會等跌勢喘定之後吸納,大約有三成利潤就收割。如果看錯了,跌一成左右會先行止蝕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